淡水珍珠养殖
大溪地珍珠养殖
合浦南珠(阿科雅珍珠)养殖
南洋珠养殖
珍珠漂白加工
珍珠综合利用
技术发展趋势
 
首页 > 行业技术 > 淡水珍珠养殖 >  
淡水珍珠养殖技术

第一节  概述

  一、珍珠的历史

  珍珠是中国历史文化的象征,早在公元前2200年的《尚书禹贡》中就有大禹治水得珍珠以作贡品的记载。春秋时代的《书经》中也有关于珍珠的记载,还绘制有“天工开物采珠全图”。珍珠也是财富的象征,一颗高品质的珍珠,即可价值连城。在国外很多国家,珍珠具有十分重要的宝石地位,与宗教文化一样,在各民族中享有崇高的声誉。从我国西汉出土的文物中也可以看出,把珍珠作为装饰品,已是很久以前的事了。目前分别在日本和中国的博物馆里,都还珍藏有用珍珠装饰着的皇帝的龙袍。珍珠还是十分贵重的药材,具有安神定惊、清热解毒、消炎、杀菌、止血和生肌收敛等功效。早在汉末三国时,诸葛亮就用珍珠制成了“行军散”治病,起到了很好的医疗效果。

  二、国内外及湖南省珍珠养殖情况

  珍珠的人工养殖也是起源中国。宋代庞元英在《文昌杂记》中就有记载:“有一养珠法,取稍大蚌蛤,以清水浸之,伺其开口,急以珠投之……频换清水,经秋即成珠矣!”到了明代,我国还发明了特异珍珠的培育方法,养殖成功了举世闻名的“佛像珍珠”。

  日本最先引进我国的珍珠养殖技术,并逐步形成了独特的珍珠养殖产业。日本国每年向爱好珍珠文化的世界各民族提供百吨以上人工养殖的珍珠。到了19世纪50年代,拥有珍珠贝类资源的环太平洋沿岸各国,为发展本国经济,也纷纷开始了珍珠养殖生产。

  我国的珍珠养殖历史悠久,但养殖技术一度失传,直到1958年,国内在总结传承历史经验并结合日本新技术的基础上,重新开始淡水培育珍珠的试验,并取得较大的成果。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目前我国已经有浙江、江苏、湖南、湖北、安徽、江西、广东、上海等十多个省市开展了珍珠养殖,并形成了较大规模,年产量达3000多吨,占世界淡水珍珠产量的90%以上。

  湖南省珍珠的人工养殖始于60年代初期,壮大于90年代。到2004年,全省珍珠吊养面积45万亩,产珍珠600多吨,总产值20多亿元,淡水珍珠的产量占到了全国总产量的20%以上,排全国各省总产量第一位。

  三、目前珍珠养殖的主要问题

  我国及我省珍珠养殖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珍珠质量偏低和加工流通跟不上两大方面。我国淡水珍珠的产量占世界产量的90%以上,而销售额只占世界销售总额的8%左右,数以吨的珍珠销售价还不及国外一颗珍珠的价格。究其原因:一是珠蚌种质资源退化,育珠蚌经过多次的留种,近亲繁殖,一龄蚌成熟怀卵的现象十分突出。二是技术人员素质不高,直接影响到了珍珠的质量。三是对新技术反应迟缓,如对正园特大型珍珠、彩色珍珠、有核珍珠、异型珍珠研究不够,市场占有份额非常小。四是加工和市场未形成规模,如我省珍珠市场是有载体无交易,市场主动权没有掌握在自己手中,珍珠销售上也是以初级产品为主,有些地方甚至连基本的采集及抛光技术都掌握不了,致使珍珠价值大量流失。

  四、珍珠的市场及发展前景

  今后一个时期国际和国内市场的发展趋势,淡水珍珠生产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一是珍珠的消费已经延伸到了收藏、装饰、医药、美容化妆和营养保健等各个领域,市场正在拓宽,珍珠的需求量有会有所增加。二是世界上其它国家的珍珠产量相对萎缩,海水珍珠连年递减,原有的一些产珠大国也是每况愈下,这些也为我国珍珠养殖业的掘起创造了良好的契机。三是随着荧光珠、象形珠、组合珠、有核珠、黑珍珠、彩色珠、大型珠、异形珠等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和利用,将大大刺激新的消费市场的形成,必将形成新一轮的珍珠消费热朝。四是我省水域资源丰富,土壤土质气候都适宜珍珠的生长,特别是通过多年的摸索,已总结出了一套成功的养殖经验,涌现出了一批养殖珍珠致富的先进典型,珍珠养殖已经成为了我省农村中最具有经济发展潜力和最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优势产业之一。

第二节 育珠河蚌的生物学特征

  一、河蚌育珠的原理

  珍珠是由河蚌外套膜的上皮细胞在结缔组织内形成珍珠囊,分泌珍珠质形成珍珠的。人工养殖珍珠即将选定的河蚌的外套膜外表皮细胞制成小片,植入育珠蚌外套膜结缔组织中,约经过10-20天的细胞增殖形成珍珠囊并与外套膜组织愈合,随着珍珠囊上皮组织分泌珍珠质而形成珠胚。由于上皮组织的不断分泌,经日积月累便形成了游离的珍珠。

  二、育珠河蚌的结构

  1、河蚌的外部结构。河蚌属软体动物,它的贝壳在正常情况下,左右两片基本对称,软体全部缩入贝壳内。贝壳圆钝的一端称前端,较尖的一端称后端。平坦而壳质较薄的边缘称腹缘,贝壳背面突起的部们称壳顶。贝壳由内、外、中三层物质组成。外层为角质层,它能耐酸碱,保护贝体不受损伤。表面角质层的颜色有深有浅,这多与生活的水质有关,通常水质偏酸时贝壳呈青黑色,偏碱时呈黄褐色。中层是由极细的棱柱状方解石组成,称为棱柱层。内层由富有珍珠光泽的霰石组成,称为珍珠层,内层可见各种肌肉的痕迹,它们分为外套肌痕、前闭壳肌痕、后闭壳肌痕、前收足肌痕、后收足肌痕、前伸足肌痕、后伸足肌痕等。

  2、河蚌的内部结构。河蚌的内部是柔软的躯体,体背部是内脏团,腹前部有一多肉的斧状足,鳃位于足的两傍,其外侧为外套膜。外套膜和贝壳一样,左右各一片,分别贴在左右贝壳的珍珠层上。外套膜在背部与内脏团的皮肤相连,两侧的外套膜在腹缘相连,构成一个外套腔。外套膜后缘还有一个连合点,因而形成上下两孔,食物和气体由进水孔吸入外腔,最后经出水孔排出体外。

  贝壳的外套膜可分为三个部分:一是外表皮。这是单一的上皮细胞组织,具有珍珠质的分泌功能。贝壳珍珠层就是外表皮细胞组织分泌的产物,它分泌珍珠质,形成珍珠囊。在育珠手术操作上,主要取外套痕以外的边缘部位的外表皮,制成植入育珠蚌的细胞小片。二是内表皮。即外套膜内侧的上皮组织,这也是单一层细胞上皮,具有众多的粘液细胞,分泌出的粘液主要用以润滑身体的软体部位。三是结缔组织。结缔组织比较复杂,它的主要组成分别是纤维、基质、细胞等。外套膜是主要的育珠器官,细胞小片的移植和珍珠核的主要插植部位,也都是在外套膜的结缔组织中进行的。在育珠的手术操作上,以外套痕为界,把外套膜分成中心膜和边缘膜两个部分。中心膜上主要移植细胞小片培育无核珍珠,边缘膜上则主要插植珍珠核,培育有核珍珠。

  三、育珠河蚌的生活习性

  育珠河蚌自然状态下栖息在江河、湖泊、水库和池塘等泥质、沙泥质或砂砾石质中。 一般情况下,蚌体大部分埋入泥沙内,只有后端小部分露出泥沙面,进行呼吸和摄食。人工培育的河蚌大多以吊养的形式养殖,吊养的深度根据不同的季节,距水面15-25厘米为宜。育珠蚌的食性较广,以水中的浮游生物(如硅藻、裸藻、轮虫、鞭毛虫等)和有机碎屑为主。其摄食种类和摄食量,与水域环境、气候条件及饵料生物量有关。珠蚌的摄食方式是靠鳃瓣和唇瓣上的纤毛,作同一方向的摆动,使外套腔的水形成旋流,把随水进入的饵料集中后加以吞食的。育珠河蚌对水中溶氧要求最低限为3毫克/升,但长期低于3毫克以下时,会引起缺氧死亡。

  四、育珠河蚌的主要品种

  我国所产河蚌共有一百多种,能够培育珍珠的蚌类约10多个品种,如三角帆蚌、褶纹冠蚌、背角无齿蚌、圆背无齿蚌、背瘤丽蚌等,但生产上应用的主要是三角帆蚌和褶纹冠蚌。褶纹冠蚌产珠高,成珠快,对环境适应性强,具有较强的抗病能力,但由于它壳体突出,育珠施术作业反而没有三角帆蚌方便,而且珍珠质地粗糙,珠光淡黄,质量较差。三角帆蚌是我国特有的一种贝类资源,主要分布在我国江南诸省的水域中。三角帆蚌具有良好的育珠性状,所产珍珠质量优于褶纹冠蚌,且一些养殖技术难关已基本攻克,是我国目前珍珠质量最好、养殖面积最多的育珠河蚌品种。所以,本文所介绍的珍珠养殖方式方法均以三角帆蚌为主,其它的仅作附带介绍。

第三节 育珠河蚌的人工繁殖技术

  一、繁殖前的准备工作

  1、繁殖的季节。河蚌繁殖的时间一般是在每年的4月下旬到5月下旬之间。具体时间也来要看当年的气温而定,繁殖时的水温一般要求在18度以上。

  2、亲蚌的选择。生产上采用的河蚌一般使用天然河蚌或育珠蚌作为亲本。天然蚌以选择4-6龄无病无伤、贝壳珍珠层较厚、体质健壮、体长16厘米以上、且体型膨突的河蚌作亲蚌。育珠蚌应选同批次中生长较快、体形较为圆鼓形或腹圆形、健康无病、蚌龄在4-5年为佳。性刚成熟或7-8年以上的老龄蚌因繁殖能力低不宜作亲蚌,还有人工繁殖的子代河蚌因近亲繁殖会引起种质退化也不宜留作亲本。

  3、亲蚌的培育。亲蚌的培育工作应从先年秋季开始,将选好的亲蚌放在生态条件较好的水域中进行培育,亲蚌培育池最好具有缓流条件,如在在封闭的水体中,应定期补充和更换新水。为提高受精率,通常是把雌雄亲蚌按2:1比例进行性比组合,集中吊养在水层中进行培育。吊养时原则上雄蚌吊养在流水的上游或上风处,雌雄混养的放养密度以每平方米10只为宜。准备亲蚌的数量按所需培育的苗种数量而定,一般每繁殖1万只蚌苗需亲蚌5只以上。

  4、采蚴鱼的准备。很多鱼类都可以作为河蚌育苗的寄主鱼(俗称采蚴鱼),但我省以黄桑鱼作为寄主鱼采蚴之用者为多。采蚴鱼要求在繁殖前上年的冬季开始收集,并在繁殖开始前1 个月投喂蚯蚓、蚌肉、螺蚬、小野杂鱼等鲜活饵料进行强化培育,以降低寄苗的死亡率。收集采蚴鱼的规格以50克以上为宜,一般每公斤无病无伤、膘肥体壮的采蚴鱼可繁殖22万只蚌苗。

  二、采苗及附苗

  在繁殖期,雌蚌随呼吸水流把雄蚌排放在水体中的精子纳入外套腔。此时,雌蚌排出成熟的卵子于外鳃瓣的鳃丝间隔中。外套腔中的精子被外鳃瓣滤取,并与存在鳃丝间隔中的成熟卵受精。受精卵即在鳃丝间中进行胚胎发育。胚胎发育一直进行到钩介蚴虫成熟。如发现母蚌外鳃饱满、轮廓清楚、颜色变深呈棕黄色或灰白时,表明钩介蚴虫已经成熟,可用竹签刺鳃拉出很长的细丝而不断。此时,将成熟的母蚌取出,洗净贝壳的附着物,将其在阳光下晒1小时左右,再放入采蚴容器中,成熟的雌蚌遇水即会排出成熟的钩介蚴虫。采蚴的容器一般采用较大的塑料盆。1平方米的采蚴容器放5—7只雌蚌即可。成熟的钩介蚴虫排入采蚴容器中的水体后,即可放入进行采蚴鱼进行采蚴,也可以将采蚴鱼同时放入水体边排边采蚴。一般1平方米的采蚴池可放采蚴鱼8—10公斤。采蚴鱼经过15—30分钟的采集就可以看到鱼鳃上附有一定数量的小白点或鳍条外缘有密布的小白点,这说明采蚴鱼已经附苗完毕。采蚴鱼将钩介蚴虫全部附着到鳃和鳍等部位后,应马上将采蚴鱼放入底质较硬的小塘或低洼田进行暂养,也可以直接放入繁殖池中,以保证钩介蚴虫能在寄附的鱼体上顺利完成其变态过程。繁殖池用红砖砌成1X1.5米的小池,底上铺好油毛毡或薄膜,能盛水5—10厘米左右。

  三、仔蚌的采集和培育

  钩介蚴虫寄生后,在20度的常温下,约经10天左右的的培育{累计有效积温在200度左右},即可完成变态发育而脱离鱼体落入池底,变成稚蚌。网箱和池塘中暂养的采蚴鱼可在变态发育稚蚌脱落前两到三天转入繁殖池,一般每平方米繁殖池可放养采蚴鱼20-30尾。

  从鱼体上脱落下来的稚蚌苗,培育成1.5厘米大小的幼蚌,称为前期培育,把1.5厘米大小的幼蚌培育成5-6厘米可施行植珠手术作业的仔蚌时,称为后期培育。前期培育主要在2-4米深的水泥池中进行流水育苗,后期培育则在池塘、网箱或低洼田等二级培养池中进行。

  前期的培育工作主要是调节水流、适时添加营养泥土和敌害生物的防治等。稚蚌脱落至体长3毫米前要求水质清淡、水中无泥沙,水流适中。以后随着蚌体生长,要求有适当肥度的流水,可用腐熟的有机肥另塘培水后注入繁殖池,水的流量可以逐步加大。无论繁殖池底是否有活泥,都要适时添加营养泥。营养泥可用菜园表土经粉碎过筛后加水调制而成,也可以用塘泥加入少量的河沙调制而成。营养泥每隔5-7天泼洒一次,以确保稚蚌的养份充足。

  稚蚌在繁殖池中经过50-60天的培育,达到1.5厘米左右时,即可出池转入仔蚌的管理。培育仔蚌的水面有精养鱼塘、哑河、沟渠、新围低洼田等。吊蚌水体要求水源充足、水质肥爽、无污染,滤食性鱼类亩平放养密度不得超过50尾。 

  仔蚌培育以网箱为主。网箱一般规格为42X42X11厘米,箱底铺塑料薄膜。池塘每亩水面放入网箱120只左右。网箱在放苗前一星期吊入水中,并在放苗前一到两天前在箱底均匀铺上营养泥。 

  放苗时应选择睛好的天气进行,每一口网箱放苗120-150只为宜,将蚌苗缓缓的倒入网箱中,让其均匀自然的沉入网底。

  蚌苗落箱后的管理主要是及时补充底泥和调节水质,保持水位。如底泥脱落,要及时补加。精养池塘水质较肥,前期一般不要施肥,重点是勤换水,特别是高温季节要求每天加注新水3-4小时。如果水质较瘦,则考虑用菜饼、发酵粪等有机肥培肥水质,有条件的养殖户还可以在蚌体4-5厘米时投喂黄豆浆,每次每亩水面用黄豆0.5公斤,一到两天一次。                                                           

                                               第四节 育珠河蚌的手术插植技术

  一、手术前的准备

  一般来讲,水温10-30度都可以进行手术,但15-20度是手术操作的最佳适宜温度,所以每年的3-5月和9-10月是手术的最好季节,这也正与手术蚌龄和大小所处的季节相吻合。在这个温度时,蚌的新陈代谢旺盛、伤口愈合快、珍珠囊形成快、珍珠质分泌沉积快、形成的珍珠质量也比较好。水温30度以上手术操作死亡率高,水温低于10度以下伤口不容愈合。手术必备的工具有开蚌刀、分膜镊、手术剪、切片刀、开壳器、钩针、送片针、手术架、盒子、固口塞等植片工具,还要有手术操作台、盛蚌容器等,手术规摸较大,植蚌数量较多时,还应建室内流水设施等。

  二、手术蚌的选择

  手术蚌的选择主要是对蚌的年龄、体质、形状和大小进行选择。当年培育的仔蚌要求越冬前80%以上的达到7-9厘米,并于当年的9-10月份将这部分进行手术植片,余下的可在第二年植片完毕。手术蚌的年龄以一龄蚌最佳,二龄蚌次之,三龄以上性已经成熟则不可用了。手术蚌要求健壮、无病伤、内脏团饱满、外套膜较为肥厚。体质差的仔蚌可在催肥后再行手术。外购蚌一定要暂养一段以后才能施术,使其适应水域环境和恢复体质。手术蚌一般选取腹圆型和圆鼓型的仔蚌作植片蚌,余下的做小片蚌。

  三、制取细胞小片

  细胞小片制取部位只宜采用边缘膜部位的壳则面上皮组织,其它部位组织的分泌功能已经衰退,不宜取用。目前我省常用的制取细胞小片的方法是撕膜法。步骤是剖蚌、剪取小条、撕片、切片、滴注保养液。具体方法是:先把小片蚌的两侧边缘外套膜切下,然后用解剖镊将内外侧上皮组织撕开,弃去内表皮,取外表皮置玻璃上切制成细胞小片。也可以先在内表皮上用解剖刀划痕,将取片部位的内表皮撕弃去,再取下外表皮制取细胞小片。细胞小片的形状以正方形为佳,细胞小片规模以4x4毫米为宜,要求片片一个样,无毛边、无缺省、无色线、不带外套肌痕、无粘液污物。细胞小片制取后即可滴注保养液。保养液一般由千分之一浓度的金霉素或呋喃唑酮溶液制成,即可杀菌保湿,又可以促进珍珠囊细胞的增殖。

  四、移植细胞小片

  小片制好后要立即插植到植片蚌的外套膜中,其步骤是:开壳固塞、挑片、创口送片、整圆、拔塞、刻号。具体操作方法是:一手持钩针,在外套膜中心上作横向创口。另一只手持送片针,挑取细胞小片,并用钩针助其对叠在送片针上。送片时,用钩针把创口拉开,随即把细胞小片插入创口中,再用钩针在内表皮外把细胞小片拉向创口底部,最后退出钩针。移植细胞小片对珍珠的成珠率非常重要,要求也是比较严格的。具体是:开壳固塞迅速准确,不伤闭壳肌、不垮边缘膜;挑片要一次性点中;创口送片要一处一次,准确快捷;伤口不可过大,一次一片,并随手整圆;小片送入一次到位,不可过深或过浅;排列与部位要求第一排近肌痕并呈自然弧形,每排5-7粒,呈梅花点状排列,行距、粒距适宜;插植部位靠蚌体后端外套膜的五分之三处;插植部位要求同位移植,即后端小片插在蚌体的后端,前端小片,插在蚌体的前端;细胞小片移植数每只蚌约30-40片,时间要求3-4分钟完成一只蚌的移植任务。

第五节 育珠河蚌的饲养与管理

   一、培育珍珠的水域环境

  一般而言,凡能养鱼的水域都可以养珍珠,如池塘、湖泊、哑河、沟港等。大型水域要选择半封闭型的叉、湾养殖,水体交换不要太频繁并能人工施肥。池塘一般在10亩左右,水深控制在1.5-2.5米左右。湖泊、水库只要水质较好,面积可以大一点,上百亩也没问题,水深一般控制在4米以下。池底以粘壤土为宜,有排灌设备,水源比较丰富。

  二、珍珠的养殖方式

  目前我省用的养殖方法为水面吊养法。吊养又分为网箱、圆网笼、网夹、钻孔串吊等。网箱、网笼一般适合手术后一龄蚌的饲养,网夹、串吊一般适用二龄以上珠蚌的饲养。串吊法一般适合在水面较大的池塘或小型湖泊、河道养殖使用,要求水深在2米左右、放养鱼类的密度较小、肉食性鱼类较少。池塘养殖每亩放养一龄蚌1500只左右、二龄蚌每亩1000-1200只左右、三龄以上的蚌每亩800-1000只左右。每只网箱放一龄蚌15只、二龄蚌8只、三龄蚌5只,每个网夹放蚌3只左右。珍珠吊养深度应根据不同季节确定,一般以距水面15-25厘米为宜。

  三、育珠河蚌的日常管理

  1、初期管理。经过手术后的育珠蚌,体质比较弱,需要经过一定时间的休养生息,才能愈合伤口,恢复正常的生体机能。因此,手术蚌入池前应将池水调好,并以清爽为佳,不宜投放各种粪肥,要注意多加新水,以防肥害。要经常查箱,发现死蚌要及时清除,以免影响水质。水温在15度以上时,可适当投喂少量的黄豆浆,以加速珍珠囊的形成和促进珍珠质的分泌。

  2、调节水质。养珠的水质主要包括饵料生物(浮游动物、浮游植物、细菌等)、溶氧量(5mg/L左右)、酸碱度(7-8)、有机质含量、无机盐含量、硫化氢、氨氮等。养珠水质必须人为加以调控,以满足育珠蚌生长各个时期的需要。如溶氧不足时,可采用控施肥料,加注新水的办法来提高水体的含氧量。施放生石灰可以补充水体中的钙离子,调节水的酸碱度,抑制病菌的繁殖等。 

  3、合理施肥。施肥能增加水体中的浮游生物量,为育珠蚌提供充足的天然饵料。施放肥料必须因水质因时间而定,不可盲目投放,水质良好时可以停施,一般以少施、勤施为好。育珠水体主要施放的肥料是以有机肥为主,无机肥为辅,两种肥料配合,合理投放使用。常用的有机肥必须经彻底发酵后才能使用,否则将会产生硫化氢和氨氮等有害气体,直接毒杀育珠蚌,或致使病菌大量繁殖,增加了蚌体感染的机会。池塘投放有机肥以春秋两季为主,主要作基肥施入,时间视水质适量追施。水面较大、水体较深的河道湖泊、水库等,可将将发酵后的有机肥,如人畜粪、菜饼等,用编织袋吊挂在水体上层,使其慢慢浸渗。育珠池所用化肥一般以过磷酸钙和尿素为主,碳酸氢氨慎用。亩用量一次施过磷酸钙3-4公斤,尿素1-2公斤,面施饼肥5-10公斤,每7-10天施一次。

  4、定期巡查。育珠池应有专人巡视检查。其内容包括:蚌的摄食与生长、病害、水质等。正常蚌的腹缘有柔软感、生长边颜色淡黄或嫩绿色、进水管突出,蚌体提出水面两壳闭合迅速、喷水有力等。反之,则说明河蚌可能已经染病,或可能是水体浑浊、水质过肥、溶氧不足、氨氮过高、饵料生物过少、饵料生物质量不好等。

  四、育珠河蚌的病害防治

   1、病害成因。育珠河蚌病害按病原的性质可分为传染性蚌病、侵袭性蚌病和其它因素引起的蚌病。产生的原因主要是育蚌珠本身的抗病力下降、病原生物的大量滋生及水环境恶化三个方面互相影响的结果。在气候方面,由于春夏之交气温骤变,蚌体内外的病原生物大量繁殖,加上饵料、氧气等不能及时满足育珠蚌的正常需要,蚌的体质就会减弱,极易暴发疾病。在水质方面,主要表现在春季大量施用未经腐熟的粪肥,粪肥在腐烂分解过程中使水体缺氧,影响蚌的摄食生长,腐烂过程中产生的有害物质和有害气体,甚至直接导致育珠蚌的死亡。同时,施用粪肥后,可能会使水体的致病微生物迅速增长,增加了病原生物致病的能力。由于养殖密度过大,也可能造成水中营养缺乏,饵料不能满足育珠蚌的生长需求,致使河蚌抗病能力下降。手术不当也能引发育珠蚌的感染,有害病原体通过手术创口直接侵入蚌体,致使蚌体感染发病。另外,河蚌还有天敌危害,如水老鼠、黄桑鱼、黄鳝、甲鱼、虾蟹、水鸟、水禽等,应及时捕捉。

  2、病害诊断。育蚌珠喷水无力,贝壳紧闭不张或手捏双壳有松驰感,贝壳腹缘软边停长毛发、颜色变深、手感发硬,蚌体重量明显减轻,内脏团萎缩、外套膜消瘦、肠中无食、鳃的颜色变灰白或铁锈色、斧足多处残缺并留有粉红色糜烂痕迹,少数蚌的肠道上有不同程度的肿大和腹水,有的蚌体内脏团和外套膜肿胀,手捏双壳都不能将其闭合等。有上述症状之一者都是河蚌发病的表现。

  3、病害的综合防治。手术用蚌必须体质健壮,不用伤肥、伤药、体质不好的仔蚌,严禁从疫病区引进亲蚌和仔蚌。老塘在放蚌前要用生石灰进行严格的消毒清塘,用量约每亩100-150公斤。手术时,用抗生素药消毒细胞小片和手术器械,手术蚌也要用消毒水清洗,以免交叉感染。合理放养和施肥,定期泼洒生石灰和水体消毒药水,注意敌百虫和硫酸铜禁止在养蚌水体中遍洒。发现病蚌要对症下药。如烂足烂鳃,可用食盐、高锰酸钾、多菌灵等溶液浸泡蚌体,如发现水肿病、肠胃炎等,可每亩用20-30公斤生石灰泼洒,或用呋喃西林、金霉素、食盐水溶液浸泡蚌体。发现病蚌要及时隔离,死蚌要及时清除,并作深埋处理。

  五、育成珍珠的采集

  珍珠的养殖时间约为3-5年。采珠季节一般是在每年冬季的11-12月,春节的1-3月两季。采珠采用杀蚌取珠的方法,先用刀具切断育珠蚌的前后闭壳肌后,将珍珠连同外套膜挖下,然后用人工或机械的办法将外套膜捣碎,取出珍珠。珍珠取出后要立即进行处理。先用饱和食盐水浸泡半小时,洗去粘液和污物,然后在清水中漂洗数遍,再置于饱和香皂液内揉搓,揉搓后用清水洗净,细布擦干。最后用绸布打磨发光,便可收藏或出售。

 

 
桂ICP备12000348号 本网站版权归属北海市秀派珠宝有限责任公司